[1] |
张博畅1, 2, 3, 4, 高化东1, 2, 3, 4, 徐沈鑫5, 鲍垠桦1, 2, 3, 4, 吕浡 1, 2, 3, 4. 任意方向可弯的锂离子电池压印柔性厚电极[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30(5): 980-988. |
[2] |
宁立新, 陈泽超, 洪建婷, 王 旭, 彭雨晴, 张方舟, 吴艺峰, 刘立起. GO 改性 C/C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30(4): 721-732. |
[3] |
鄢奇桢, 张兆春, 郭海波, 王 洋. 钨/石墨烯/钨和钨/石墨烷/钨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抗辐照和力学性能: 第一性原理计算[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30(3): 512-521. |
[4] |
林明钜, 锁要红, 赖光辉, 肖军文. 快充方式下考虑热辐射效应的锂离子电池热-力耦合分析[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29(3): 450-. |
[5] |
朱明原, 刘文博, 李 瑛, 刘 杨, 李文献, 张久俊. ALD 反应沉积超薄 TiO2 改性 LiNi0.8Co0.1Mn0.1O2 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29(2): 312-. |
[6] |
胡 瑶, 贡建阳, 尤万里, 刘洪江, 陈国荣, 施利毅, . 原位凝胶体系 LiNi0.8Co0.1Mn0.1O2 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29(2): 302-. |
[7] |
徐毅, 崔致远, 吴凡, 袁彬. 共价有机骨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中锂离子吸附与传输特性的分子模拟[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28(1): 91-101. |
[8] |
王江宇, 郭小凤, 石磊, 陈立全, 王旭, 刘立起. 二硫化钼-氧化石墨烯纳米粒子的添加量对水性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涂层防腐蚀性能的影响[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28(1): 121-131. |
[9] |
张豪杰, 胡业旻. Sb$_{\mathbf 2}$O$_{\mathbf 3}$/Sb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27(6): 1047-1055. |
[10] |
刘畅, 杨红梅, 陈晋阳, 曾祥琼. 玻片表面硅烷/氧化石墨烯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摩擦性能[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27(5): 950-958. |
[11] |
陈恒桥, 吕丽萍, 吴明红. Co-Mn 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的双金属硫化物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27(2): 369-378. |
[12] |
程二波, 王尚岱, 黄守双, 陈大勇, 胡张军, 陈志文. MnO@CoMn$_{\textbf{2}}$O$_{\textbf{4}}$/N-C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27(2): 400-410. |
[13] |
张燕锋, 蔡昌, 谈馨怡, 孙炜伟. 金属有机骨架衍生双金属氧化物的锂离性能[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27(1): 125-132. |
[14] |
朱德伦, 彭雨晴, 白瑞成, 李爱军, 赵添婷, 孙宁霞. 锂离子电池三维多孔硅/银复合材料负极设计及性能[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27(1): 144-153. |
[15] |
赵攀登, 何永超, 何新华, 冯笑笑, 浦娴娟, 程伶俐, 焦正. 双层壳结构 Co$_{\bf 2.7}\rm {\bf Cu_{0.3}O_{4}}$ 立方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电性能[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27(1): 117-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