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7-15
    公共管理学研究
    民生论
    邓伟志;卜佳慧
    2008, 15(4):  5-15 . 
    摘要 ( 22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许多社会团体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是,由于在认识论上缺乏辩证法,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议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把社会还给社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准备迎接“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这一顺乎时代潮流的大趋势。民生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学术界应当把对民生问题的研究当作“学”字第一号的大课题,从而为民生问题献计献策。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过程逻辑范式”及其分析
    叶海平;王丹丹
    2008, 15(4):  16-22 . 
    摘要 ( 17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鉴西方科学史家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范式,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过程逻辑范式,即“基本出发点——目标定位——职能转变——政府重建——服务效能——发展趋势”。这一范式由六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包含着一个核心理念范畴,其分别是:公共性、以人为本、公共供给、重塑政府、服务效能、合理性。就分析的整个构架来说,过程逻辑范式又包含着一条主线与三大维度:主线是指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的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实践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判断。三大维度是指:价值定位和目标维度、工具选择和运用维度、改革效能评判维度。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政府职能
    孙祖芳
    2008, 15(4):  23-29 . 
    摘要 ( 22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战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劳动关系的全面干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使劳动关系从对抗趋向缓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应当承担起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当前我国政府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
    影视理论研究
    理解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与纪实美学——是数字技术的挑战还是摄影技术的挑战
    王志敏;赵楠
    2008, 15(4):  30-34 . 
    摘要 ( 29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巴赞作为二战后电影纪实美学的积极鼓吹者,指出了电影起源的心理学背景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建立在“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基础之上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一初衷,决定了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的“目的论”错误。这同时也决定了巴赞的电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局限性。巴赞关于电影影像本体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关系的表述,主要特点是突出了电影的客观性,即再现功能,或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更准确地说是过高地估计了电影的再现功能,过低地估计了电影的表现功能。这是理论表述上的明显失误。这种失误不是历史性的失误,应该说,即使是在当时,也是一个时代性的错误。
    我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变化与发展
    张智华
    2008, 15(4):  35-39 . 
    摘要 ( 19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我国各种电影思潮中处于主要地位,在我国当代电影思潮中贯穿始终。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巴赞的“写实主义电影观”、“影像本体论”与“现实渐近线”理论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这一思潮提倡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以便增强银幕空间的真实性;在表演方面则要求生活化,力求反映出生活本质,具有纪实性的特点。现实主义电影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手法与形式不断创新,其核心是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和深刻表现
    电影理论是什么?——纪念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和逝世50周年
    厉震林
    2008, 15(4):  40-45 . 
    摘要 ( 16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巴赞的电影美学是当代世界电影理论重要灵感的源泉之一,中国电影创作界与理论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接受巴赞的理论,然而想成为巴赞意义上的电影理论批评家,中国电影理论界尚需从三个方面加以学习和完善。
    传播学研究
    中国传播学研究学术旨趣与学术群  ——兼论中国传播学研究30年
    戴元光;陈钢;许建
    2008, 15(4):  46-57 . 
    摘要 ( 15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历了30年。前10年是对西方传播学的了解与引进,中间10年是对西方传播学的引进和吸收,近10年是在引进西方传播理论的同时关注本土传播学的理论建构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中国传播学研究初步形成了四大学术群: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研究学术群、传播理论创新与新闻改革学术群、传媒运营与管理市场化学术群和传播学研究批判学术群。但总的来讲我国传播学研究水平仍然很低,尚未建构起健康而科学的学术环境;缺乏正常的学术批评;功利主义和商业化严重,缺乏学术公信力;传播学本土研究才起步,仍处在用西方话语诠释中国的阶段。

    从“四种理论”到“去西方化理论”——比较媒介研究的演进
    展江;王晓竼
    2008, 15(4):  58-73 . 
    摘要 ( 1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全面回顾“四种理论”和“去西方化理论”发展过程的历史、社会语境,并充分运用跨学科视角探究其中的关键概念的语义、语用,可将传媒体制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相关理论的延宕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四种理论”,尤其是“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拯救”和巩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广义的“自由主义”不是一个单纯的、静止的,而是内涵复杂的、历史的概念;《传媒的四种理论》是一部学术“发电机”,极大地启发了后来者的研究;要谨慎使用学术话语权,尊奉学术规范,做负责任的学术传播者。
    奥威尔问题统摄下的 媒介控制及其核心问题
    单波;李加莉
    2008, 15(4):  74-82 . 
    摘要 ( 19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国小说家奥威尔曾提出疑问:“为什么人对事实似乎知之甚少,尽管现实中的证据是如此丰富?”而媒体研究则是乔姆斯基对奥威尔问题探究的一个重要步骤。他认为,奥威尔问题的核心在于社会建制和政治力量能束缚人们的认知能力,意识形态更能封锁人们的视野。他一生孜孜探求的柏拉图问题与奥威尔问题,看似截然相反实则相互联系。乔姆斯基并未完成对奥威尔问题的探索,这一问题还有待在两个层面进一步开拓:一是公众逃避自由与媒介控制的关系;二是媒介话语的社会控制机制。

    西方传媒公信力的研究视域
    沈荟;金璐
    2008, 15(4):  83-89 . 
    摘要 ( 17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方媒介公信力研究有两个趋向:一是着眼于媒介本身的研究;二是关注从受众角度进行的研究。由此引发媒介公信力研究的五个主要范畴,即媒体公信力状况调查、新闻业表现、受众个体特征差异、人际交流影响以及受众参与程度。通过对具体研究领域及其研究范式的阐释,可以反思西方媒介公信力研究的利弊得失,使中国传媒公信力研究在方法上、理论上有更加深入的探求。
    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的应用:  现状、局限与前景
    赵为学
    2008, 15(4):  90-111 . 
    摘要 ( 1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开始集中关注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并卓有建树,其中尤其以荷兰学者梵·迪克最为突出。但此研究也存在两方面的局限:话语分析与新闻传播学之间存在隔膜以及话语分析受到语言学的制约。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的应用,要求适应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话语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突显话语分析注重科学客观性、极大包容性的方法论特质,并最终完成话语分析在新闻传播学应用中的改造转型,体现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独立性品格。  
    艺术学研究
    徐熙考
    徐建融
    2008, 15(4):  100-106 . 
    摘要 ( 1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五代南唐画家徐熙的花鸟画,迈越了前代的成就,又开创了并世和后世的风气,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其身世却有诸多说法,作者经过考证认为徐熙为金陵人,徐温之孙,而徐崇嗣则为其子。徐熙所擅的“落墨法”,并非以粗重的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而是用类似于山水画的皴法来表现形象的体面。
    中国传统民间住宅建筑研究——思路、方法、视角与途径
    刘森林
    2008, 15(4):  107-111 . 
    摘要 ( 13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居研究已经从建筑学本体扩展、延伸至与之相关的领域。在民居建筑的内涵和深度上,将民居与传统思想、文化、哲学、信仰、民族、社会、传播等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中揭示出民居建筑中潜藏的人文基因和信息,它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技术体系的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并且我们在进一步探究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之外,广泛深入到历史、经济、地理、民俗等领域与民居建筑的相互关系中,从而将历史的、社会住居体系放在传统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文化的宏观体系中,把握民居建筑的整体,在多学科的辅助和支持中展开深入研究。
    古典文学研究
    从“倚声”论唐宋词体之形成与初步发展
    邓乔彬;周韬
    2008, 15(4):  112-121 . 
    摘要 ( 14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词不同于诗,属“倚声”而作、合乐而歌的韵文体格。词所倚之声,最初是唐俗乐歌曲,其文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曲体结构约束。唐五代文人制词注重“倚声”谐唱,然依创作惯性引近体诗律为句,为词体“律化”发轫。北宋以来,文人词创作在“倚声”与“依律”之间各有取舍。“倚声”家沿续唐五代制词谐唱之传统,又复增衍“慢”体与前代令曲并称;“依律”者“以诗为词”,导致“词”与“俗乐”分离,重拾“正声”以配“雅词”
    明清小说蛇毒无意中疗病母题与佛经故事
    王立
    2008, 15(4):  122-126 . 
    摘要 ( 15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清小说中蛇毒无意中疗病母题可促进夫妻、婆媳关系改善及男女关系缔结。母题在历时性演变过程中,个案文本有一个单一叙事到民俗意蕴逐渐丰富的嬗变过程。多种异文对于接受者具有交互作用,佛经相关故事具有增殖性,在传播过程中相互触发、相互补充,故事演变过程中不断增添细节,丰富饱满。故事还往往与特定的地方区域风俗联系起来,从而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真实可信度。
    “公案”辨体
    杨绪容
    2008, 15(4):  127-135 . 
    摘要 ( 18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公案”一词的含义,从官府摆放和处理文书的几案,被引申为官文书,再进一步引申为案牍。宋人正式把讲述官府断案故事的“说公案”归入“小说”类,使“公案小说”作为一种题材类型得到正式确立。此后,公案小说经历了重要的演变。明公案小说集标志着公案小说文体的初步形成,清代的章回体长篇公案小说体现了公案小说的成熟,而晚清的长篇公案小说则反映出借鉴翻译侦探小说的趋势。
    中图分类号:
    科举背景下的明清教育对文学的负面影响
    付琼
    2008, 15(4):  136-141 . 
    摘要 ( 14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举背景下的明清教育颠覆了唐宋教育重视文学的传统,转而对文学采取排斥的态度。明清教育实践中理学内容对文学内容的置换在根本上弱化了文学的基础,给明清文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最明显的表征就是雅文学的衰落。
    哲学研究
    “流动的空间”与“消失的地域”——反思全球化过程中的空间与地域的想像
    闵冬潮
    2008, 15(4):  142-148 . 
    摘要 ( 17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化经常被想像成一种悬在空中的超然之物,我们被不断地告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流动的空间” 正在取代地域的空间,全球一体化似乎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对“流动的空间”与“消失的地域”这两种想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以期拓展我们对全球化过程的想像。
    试论程颢境界进路中的直觉性特征
    付长珍
    2008, 15(4):  149-154 . 
    摘要 ( 14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程颢以“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作为其境界追求的最高理想。他崇自然,尚体验,行为出于全部人格,呈现为人与自然一体圆融、自得宽舒的洒落气象。其工夫进路具有较多佛道思想的印痕,在充分张扬儒家道德理性的同时,凸显了直觉性特征。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圣人观探微
    徐临江
    2008, 15(4):  155-160 . 
    摘要 ( 14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老聃把圣人当作他人格境界和人生境界的“道”之象征;子思、孟子把圣人请回人间,使平民圣人化成为可能;今本(通行本)《老子》则赋予它“权术”的色彩。道、儒、法思想如此交融激荡,汇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