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09-15
    WTO专题研究
    WTO体制下国际货币制度的重建和中国的应对之策
    陈剑平
    2008, 15(5):  5-10 . 
    摘要 ( 1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历史和现状两方面来考察,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已不适应WTO体制所确立的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重建。以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经验为借鉴,从区域联合着手,逐步向全球范围推进,最终建立新的世界中央银行,发行世界统一货币,是未来国际货币制度重建的目标,也是中国最根本的应对之策。
    纺织品贸易后配额时代的法律思考
    倪才龙;李晶
    2008, 15(5):  11-18 . 
    摘要 ( 16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2005年1月1日起,纺织品国际贸易迎来了后配额时代。纺织品国际贸易配额取消后,经济发达国家却采取其它的贸易手段限制进口,纺织品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保护和支持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维护我国的纺织品贸易优势,我国应当在WTO框架下,尽快建立健全纺织品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反应快捷的反组合拳措施等预防应对机制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国际法框架下文化与贸易的冲突与调和
    艾素君
    2008, 15(5):  19-26 . 
    摘要 ( 16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首次以国际公约的形式确立了“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并赋予缔约国以此为目的而采取各种措施(包括限制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进口)的权利。这必然会与以自由贸易为主旨的WTO规范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为一种“适用法律上的冲突”。对此种冲突,可以在文化多样性公约和WTO的框架内进行调和。鉴于WTO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影响,在其框架内的调和更加重要。具体体现为:由争端解决机构通过条约解释的方法予以调和;由部长级会议或总理事会作出决议,明确文化和贸易的关系。
    东亚地区FTA谈判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金成华
    2008, 15(5):  27-33 . 
    摘要 ( 18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以FTA为主的区域贸易安排大量涌现。尤其是在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不顺的情况下,很多国家都把经贸政策的重点从WTO转向FTA。FTA也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平台和新方式。从1990年代末起,东亚地区各个国家逐渐开始重视FTA谈判和作用。近几年,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在FTA谈判方面表现得非常活跃。鉴于这种情况,了解东亚地区FTA谈判进程,分析FTA谈判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从法律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东亚地区FTA谈判的解决途径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纳入WTO《政府采购协定》问题研究
    袁杜娟
    2008, 15(5):  34-41 . 
    摘要 ( 14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7年末中国已向WTO秘书处提交附录1 初步出价清单,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GPA)谈判。中国提交的附录1初步出价清单中并没有包括国有企业,这与欧盟等GPA成员的期望相违背。国有企业是否纳入GPA管辖,这是我国加入GPA谈判可能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GPA文本没有对应纳入管辖的政府采购实体进行明确界定,但是相关条款体现的“政府的控制或影响”标准以及实践发展中所形成的“受约束实体的控制”原则,有助于为我国在国有企业是否纳入GPA管辖等问题上的出价和谈判提供指导。
    文学研究
    布 拉 格 学 派 研 究
    王锺陵
    2008, 15(5):  42-57 . 
    摘要 ( 1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承认外部因素的影响,却又坚持文学艺术的自主性,这是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它是从俄国形式主义沿承嬗变而来。这一观点向着作品论的展开,便产生了穆卡若夫斯基的受到现象学影响的艺术的意向性与非意向性的理论。意向性是指作品涵义的统一性;为此,穆卡若夫斯基将作者转化为了泛化的欣赏者,艺术作品就变成了独立的符号。非意向性是指艺术作品中一切抵制、打破涵义统一性的东西,其作用是使艺术作品能够予读者以仿佛得自现实的印象,即是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物”。穆卡若夫斯基的作品论,便是将艺术作品视为符号与物的结合。不过,后者却是附属于前者的,被视为前者的一定的形式。
    上述基本观点向着文学史观的展开,便产生沃季奇卡的“视作品为文学史研究的核心”的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所关注的是作为符号的文学作品的接受情况,更具体地说,就是关注作品在接受过程中具体化方式的变化。
    贯串结构主义三阶段发展的语言学家雅可布逊的作品分析,不仅纷繁琐碎,而且是硬加裁割、拼凑与乱加省略的。尽管如此,布拉格学派的上述观念仍然构成了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巴黎结构主义的过渡。巴黎结构主义进一步发展了非主体化的观念,对作品的具体化方式的变化作了相当细致的考察,并在广度与深度上,将符号学用作分析作品、研究文学史的一种方法,甚至将文学纳入为符号学的一部分。
    龚自珍《和归佩珊诗》本事考
    黄毅;章培恒
    2008, 15(5):  58-62 . 
    摘要 ( 14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龚自珍的一首诗和六首词的阐释、考证,抉发了龚自珍的自20世纪以来一直未被研究者注意到的一次婚外恋情及其结局,勾勒了其大致过程。同时也揭示出龚自珍这些诗词的男性话语性质。
    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小说类型学研究论纲
    、葛红兵;、肖青峰
    2008, 15(5):  63-74 . 
    摘要 ( 17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说类型是一组时间上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呈现出独特审美风貌并能在读者中产生相对稳定阅读期待和审美反应的小说集合体。小说类型中那些具备相当的历史时段、具有稳定的形式和内涵样貌、具有一系列典范性作品的小说样式叫做“类型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发轫之初,中国文论家、创作家们就开始了对小说类型理论的关注和对类型小说创作理论的研究,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化”带来了“小说类型化”的新趋势。研究小说类型理论、发展类型小说批评是深入认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类型化新趋势的现实要求。小说类型研究的范围包括小说分类问题研究、类型更替及演变规律研究、类型关系及等级研究、“类型批评”实践等诸多方面。当前建构中国小说类型学要从综合性、体系性、原创性、实践性等多方面入手。
    社会学研究
    异域留香:论古诗词中妆饰文化的翻译策略
    顾正阳;金靓
    2008, 15(5):  75-80 . 
    摘要 ( 1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古诗词中折射出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不乏颇具中国特色的妆饰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中国古诗词中妆饰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在翻译中应遵循不同的原则和灵活的翻译策略。
    影视理论研究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基本美学形态与国家意志
    金丹元;徐文明
    2008, 15(5):  81-87 . 
    摘要 ( 14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十七年”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电影创作虽然几经起落,但始终呈现出明显的教化意味与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导向,其电影美学形态演化在体现现实复杂性的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的国家意志特征。
    直面现实的艺术审美深度——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审美表现探究
    周星
    2008, 15(5):  88-92 . 
    摘要 ( 20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从恢复现实主义观念开始,对社会现实给予极大关注,对人生矛盾的正视和对生活情感状况的深入反映,使电影艺术再一次跃上新的高点。现实主义审美观和表现手法重新占据主导位置,基本表现为对社会矛盾和人心情感深度的现实关照以及维护真实之美感。对历史的反思已经超越了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深入到对人的命运和人的心路历程的表现上。审美观念的位移使直面现实的尖锐问题和揭示问题实质的立足点都放在人的情感与心灵的震荡层面,造就了电影成为一个时代艺术成熟的最重要标志。对现实的真实表现使中国电影走到了世界电影共同的轨道上来,从而走向现代电影。
    多元嬗变 理性重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美学
    张振华
    2008, 15(5):  93-98 . 
    摘要 ( 17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0年代的中国影坛,承接着80年代末电影审美文化的嬗变,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多元发展和美学观念理性重塑的景象。其中既有中西美学碰撞下的思想影响,有市场经济渗入后的风格转型,也有主流电影和商业片的双重发展,还有新兴导演群体——“第六代”的崛起和高科技数码电影的颠复,从而构成一种深度感被削平、创新与浮躁兼存的活跃态势,对新世纪中国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追赶潮流:辩证逻辑的困惑——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史学思考
    葛颖
    2008, 15(5):  99-103 . 
    摘要 ( 14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之路充满了机遇和陷阱。在纷繁复杂的电影现象中,对“第五代”的陨落与国产大片的兴起做出逻辑叙述和判断,对“新生代”的回归与国内市场的冷遇做出理性分析和前瞻,实际上是抓住了当下中国电影中两个最为活跃的创作群以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观念。并且,将它们纳入史学框架中进行思考,可以在纵深的时间维度上寻找参照,避免从现象到现象的平移。
    宗教学研究
    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堂—点模式”——宗教的社会性与公共性视角
    李向平;吴小永
    2008, 15(5):  104-111 . 
    摘要 ( 19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督教的公共价值观是一个应当是如何的问题,而基督教的社会性则是一个本来是如何的问题。这就是说,一个宗教体系的社会性,直接制约着该宗教体系的公共性,左右着这个宗教体系的公共价值关怀及其社会表达形式。在现代社会结构里,凡是具有社会性的,就应当具有公共性。而这个社会性,即存在于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的领域之中;它的功能发挥,即能使所有的宗教体系呈现出一种现代社会亟需的公共理性,一种发挥在国家权力与经济市场之外、独立自在的公共理性。
    艺术学研究
    论明式家具及其艺术
    陈文平
    2008, 15(5):  112-117 . 
    摘要 ( 1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具是人类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和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明式家具以其典雅、简洁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家具民族形式的杰出典范和代表,是我们民族传统中不可多得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通过明式家具这一物质对象来研究凝结于其中的文化艺术内蕴,是家具史研究和艺术品鉴赏的一个重要课题。
    身心与书法艺术本质之关系——视觉艺术的韵律化
    白鹤;李雯
    2008, 15(5):  118-124 . 
    摘要 ( 1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视觉艺术的韵律化,可以说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即所谓的“无声之音”。这一特征,首先建立在身心合一、物我双忘的基础上,并以此在整体直观中最大层面地沟通人与自然、人与艺术间的本真之联系,最终在创作活动中,达到身心合一或天人合一的可能性。人生境遇在艺术境界中得到超越。
    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
    周成璐;景一
    2008, 15(5):  125-131 . 
    摘要 ( 15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大众文化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而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特征,公共艺术的繁荣便是其中之一。大众文化中的“去分化”现象模糊和抹平了许多界限,这一特征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催生剂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共艺术在本质上也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大众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使得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共享文化,并融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社会学研究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
    李雪岩;龙耀
    2008, 15(5):  132-143 . 
    摘要 ( 19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是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现行高考制度忽略专业潜质的因素,过份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人才的选拔。西方式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在中国将遭遇国情困局。笔者构想: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出题考试,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潜质得以释放,必将促进中国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与居民社区的联动思考
    李琦;夏骄雄;徐俊
    2008, 15(5):  144-148 . 
    摘要 ( 12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高校学生生活园区规模的扩大,园区与周边居民社区的联系不断加强,高校学生作为普通居民的身份正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得到体现。而且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社会化、生活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融入社会的迫切性进一步扩大,居民社区利用高校学生资源提高所在辖区整体居民素质的需求进一步显现。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生活园区与周边居民社区各自的区位优势,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联动发展的良好互动共建氛围,探索性地建立一种双赢、互补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与居民社区的联动发展机制与体制。
    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
    任树怀;盛兴军
    2008, 15(5):  149-160 . 
    摘要 ( 1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国外信息共享空间产生背景、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内涵、类型、特征和实现目标等问题的研究,并结合图书馆学、协同论、战略联盟、功能集成和知识管理等理论,作者提出信息共享空间概念模型理论,并从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方面阐述信息共享空间的体系结构、驱动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动力机制。通过对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模式与组织模型的研究,最终形成了关于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实施策略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