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7-15
    中国问题
    中国维护东海权益的国际法分析
    金永明
    2016, 33(4):  1-20. 
    摘要 ( 4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海问题尤其是钓鱼岛主权争议问题是横亘在中日关系中的重大敏感问题,对此两国存在严重的对立和分歧,双方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立场,在东海呈现海空安全严峻态势。而造成此境况的关键要素为:日本否定争议的存在,否认“搁置争议”的共识。为此,重点分析国际争议的要义、“搁置争议”存在的背景,以及依据国际法确立钓鱼岛主权的制度。考虑到中日两国均为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关系,各方均有恢复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意愿,所以,中日两国应以达成的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四点原则共识为基础,加强沟通和对话,从事实和国际法出发,就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展开谈判,以切实管控东海海空安全态势,发展和充实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应该说,以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稳固发展中日关系,是包括两国政府和多数人民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低潮高地的法律地位辨析
    包毅楠
    2016, 33(4):  21-39. 
    摘要 ( 8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潮高地的概念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得以确立的。《领海与毗连区公约》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低潮高地的法律地位做出了具体规定。然而,对于界定低潮高地自然属性的潮汐基准面的选择、低潮高地是否可以被占领以及海洋的自然变迁对低潮高地法律地位的影响这三个重要问题,海洋法里并未存在明确的规则。通过分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条款,结合多个国际法案例,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同时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中涉及低潮高地法律地位的判断问题进行解读。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走向世界对“天下”与#br# “中国模式”的反思
    巴得胜
    2016, 33(4):  40-49. 
    摘要 ( 4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经济的崛起使得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质疑千百年来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模式的儒学教条。人们开始构想与儒家帝国不同的政治选择。一种政治上的国族主义,即在残破的儒家帝国之上创建一个民族国家的运动开始兴起。19世纪时人们确信,采取欧洲模式是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世界地位的唯一出路。这是儒家传统的一大断裂。反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关系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汉文化影响同心圆的涨落过程。将政治领导力等同于通过儒家的“德”,从而维系和谐与稳定的可能性的做法,在19世纪末遭遇了重击。当下“中国模式”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资本很大程度上是在地方的层面存在。正是这一独特的形态,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模式对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展现出吸引力。

    影视理论研究
    德勒兹电影理论视域中的类型电影
    聂欣如
    2016, 33(4):  50-58. 
    摘要 ( 6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德勒兹电影理论中运动影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一般所谓的类型电影范畴重合,他从本体、系统、构成三个方面对类型电影进行了把握:在本体方面,他提出了“内外不分”的“感官机能”本体说;在系统方面,他探讨了类型分类的形式主义原则;在构成方面,他描述了欲望碎片在类型电影中生成和被文明包裹的“冲动”构成模式。其类型电影理论兼顾了类型电影工业生产和艺术的属性。

    弹性定义、权益博弈、模糊边界#br# ——从中外合拍协议看合拍片现象
    陈瑜
    2016, 33(4):  59-67. 
    摘要 ( 4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拍片不只是影视机构或个人之间的纯艺术和商业行为,政府通过政策调控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先后签订了十一份合拍协议,并于1979年成立了“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通过中外合拍协议以及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运作,可以从文化政策的角度透视当前中外合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包括关于合拍片定义的弹性、合拍协议背后的利益博弈以及文化政策在管理方面的模糊边界等问题。

    文学研究
    毛奇龄评点《西厢记》的叙事论
    杨绪容
    2016, 33(4):  68-82. 
    摘要 ( 7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毛奇龄的《西厢记》论释处于继王骥德和凌濛初以来《西厢记》学术性评点的顶端,其叙事论实可与金圣叹的叙事论双峰并立于清代戏曲评点史上。毛氏评点虽亦兴之所至,率性而发,但通读全篇则不难发现其系统性、理论性。如论叙事视角之“旁观”、叙事内容之“转变”、叙事照应之“暗度金针”、叙事节奏之“抑扬顿挫”,无一不体现毛氏的独到见解。其叙事论又可与西方现代叙事学相通。毛氏论析的叙述层次、叙事视角、叙事照应、叙事节奏、叙事方法,大致涵盖了现代叙事学的叙述人、叙事时间、叙事方法等范畴。梳理毛奇龄评点《西厢记》的叙事论,有助于构建古代叙事学与现代叙事学的内在关联,为中国叙事学固本培根。

    媒介与文体视域下的叙事塑形
    李森
    2016, 33(4):  83-97. 
    摘要 ( 5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叙事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并非自律性的,而是受到媒介与文体双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图像逐步内化为叙事不可或缺的塑形工具。各种文体实验在穷尽了纸质媒介叙事可能性的同时,也使得叙述与故事决裂,塑形本身成为比故事更重要的存在。今天,影像虽已成为叙事的主体却并未引起叙事形式产生实质性变化,但虚拟和互动技术的发展则为叙事提供了某种新的契机,预示着故事将回归史诗式的未来。

    政治学
    公共精神:政府执行力的#br# 价值跃迁引擎#br# ——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
    孔凡河
    2016, 33(4):  98-111. 
    摘要 ( 4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政府执行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政府执行力的解构,不能囿于工具理性层面,造成“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必须消弭工具理性霸权,从价值理性向度寻根求解。政府执行力之价值理性涉及执行主体与客体的自觉能动性、执行意愿、价值吁求以及内在动力等方面。政府执行力归根结蒂要受精神力量驱使。公共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支配力量,贯穿渗透于行政执行的主体、客体、手段、价值取向以及执行目标等环节,透过对执行主体、客体、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传导于政府执行力。当各种社会主体都将公共精神内化于己时,政府执行力就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国家治理机制的运转就会更加和谐持久。当前公共精神在我国尚属稀缺资源,与提升政府执行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诉求相去甚远。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公共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体心灵深处,成为人们自觉认同的道德信仰、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文艺理论研究
    政治资本:作为县级人大代表的#br# 私营企业家
    王龙飞
    2016, 33(4):  112-123. 
    摘要 ( 5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下,私营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性资源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同时,私营企业与地方执政者之间具有利益一致性。私营企业家利用当前我国代表制的体制缝隙,进行不同形式的关系运作,当选县级人大代表,以获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治资本。这些私营企业家代表与选民之间呈现一种代表性断裂的状态,他们的提案和意见与真实利益表达隔离,会议和闭会期间的履职流于走过场。他们通过与地方领导人建立非正式的关系谋取利益,而非通过县级人大进行制度化利益表达。这一方面限制了私营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家阶层政治参与的深度和稳定性,他们只能通过影响政治权力的掌有者为自己获取一时的具体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公开的利益竞争场所,私营企业家阶层的利益表达缺乏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规范互动,不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

    艺术学研究
    传统和选择#br# ——清初山水画话语动机分析
    潘耀昌
    2016, 33(4):  124-131. 
    摘要 ( 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末清初是近代中国之始,此时山水画形成两大派系,可以“四王”和“四僧”为代表。前者以仿古为标榜,强调“临、摹、仿”,主张“有法”,提倡复古。石涛等“四僧”,主张“无法”,提倡“师法自然”,从风格流派、时代风气、艺术家生存环境等角度探讨两派系观点形成的个中原委并涉及后人选择的价值取向。

    形象的祛魅#br# ——论本雅明的视觉思想
    周计武
    2016, 33(4):  132-140. 
    摘要 ( 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视觉文化转向使视觉形象日益成为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形象之所以具有魔力是因为它拥有光韵。光韵具有不可接近的神圣性、此时此地的本真性和凝神静观的视觉性。在本雅明的形象思考中,以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为代表的先锋艺术是一种形象被“祛魅”了的艺术,即“后光韵”艺术。“形象的祛魅”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形象的去神圣化,即打碎笼罩在形象周围的神圣光环,使其人性化、世俗化;二是形象的去审美化,即打破美的形式规范,使形象变形、扭曲、夸张,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片段的、谜一样的视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