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15
    特稿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回顾与前瞻
    倪桂荣
    2012, 29(6):  1-12. 
    摘要 ( 10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国际环境法的角度检视《生物多样性公约》过去20年法律体制与规范的进展,运用历史分析、文献分析与个案比较研究方法,就其演进的法律内涵进行探究,可对其做综合性评估。该公约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护生物多样的工作”以及“永续利用其成分”,“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生之利益”等。《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生效后,其缔约国大会不断讨论如何制定规则来落实公约相关条款。该公约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其除了要求各国提交国家报告外,还不能利用所谓的遵约机制强迫各国达成公约义务。
    影视理论研究
    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的纵向重构与横向整合
    贾磊磊
    2012, 29(6):  13-19. 
    摘要 ( 1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电影如何建构一种既能够被本土的电影观众所接受,又能够被海外的电影市场所认可的文化价值观,是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的电影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与审美想象的同时,也要完成对中国电影文化价值的正确定位,将一种符合人类多元文化取向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文化价值观“植入”到我们的电影叙事体之中,进而完成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文化使命。

    建国后具有内地背景的香港电影公司成立新探
    赵卫防,张文燕
    2012, 29(6):  20-30. 
    摘要 ( 1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南下”香港的内地影人和部分香港本土影人在香港合作成立了诸多具有内地背景的电影公司。其中,张善琨的长城影业公司被改组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张善琨等人离开。其中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新资料进一步证明,张善琨的离开主要是经济原因。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初期较为复杂的人员构成,使其既没有完全陷入意识形态的教化漩涡,保持着旧上海商业电影的制作路线;同时又与新中国政权有着过密的关系,并很快成为香港左派电影的重要阵地。建国初期香港粤语电影的颓势,为“左派”影人占领粤语片阵地、团结香港粤语影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刘少奇对香港粤语电影的批示,促成了内地政府出资在港成立了专门拍摄粤语电影的新联影业公司的“大手笔”。在其影响下,中联影业公司等具有精良制作水准的粤语片公司相继成立,扭转了香港粤语电影的颓势。“长城”、“新联”成立后,香港进步电影队伍相对稳定,但“递解出境”事件的发生,在港的进步影人仍存的乱向,以及夏衍对朱石麟等人的托付,又促成了凤凰影业公司的诞生。

    纪实影片与执政党之关系论
    林少雄
    2012, 29(6):  31-40. 
    摘要 ( 9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纪实影片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其诞生之初就与执政党及其意识形态发生着密切关系,成为各执政党实行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与推行意识形态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长期发展中,纪实影片与执政党之间形成了紧密而又复杂的联系:纪实影片不仅因成为宣传执政党纲领的重要的文化策略,不断受到执政党的操控,同时作为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媒体,纪实影片会对执政党政策及策略产生影响,因此执政党总会想方设法对纪实影片实行不同的操控。

    文学研究
    想象的民间文学: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
    李小玲
    2012, 29(6):  41-50. 
    摘要 ( 1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德森将民族作为“想象共同体”的视角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有诸种陈述的可能,包括经济形态的变化、市民阶层的兴起、外来理论的引介、启蒙主义的先导,等等,但这几个因素都没能提出一个新的意识的构架。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一批精力充沛的知识分子以白话文即国语想象作为其出发点,有力地促成了“把‘民’构造为一种社会形式以及把民诗构造成民间文化的本质”,成为形塑20世纪初中国民族国家和新国民、新文学的关键人物,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序幕。

    论六朝诗歌的批评与整理在明代中期的兴盛
    吴冠文
    2012, 29(6):  51-60. 
    摘要 ( 10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六朝诗歌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大多数时期被视为另类,相应于较低评价的是作品散佚严重。这种状况在明代中期有了很大改观,出现了肯定性批评和创作上的群众性效仿,嘉靖前后还兴起了编纂六朝诗歌总集的热潮。考察这些新动向并推原其因由,不仅可以呈现文学在明代前期消沉后的复兴,也能为明代中期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同步的文学发展提供具体的认知参照。

    论晁、陈二志的唐集著录
    樊昕
    2012, 29(6):  61-70. 
    摘要 ( 9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考察了宋代最著名的两部私家书目——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与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集部中著录的唐人文集,并通过对比,揭示唐集在宋代的存在状态。

    政治学
    国学中的“民主”论及其现代观照
    祁志祥
    2012, 29(6):  71-80. 
    摘要 ( 9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古代“民主”的本义是“民之主”。它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劣根性,主张由英明的执政者代民作主,为君主专制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这是它最受诟病的地方;同时它要求充当“民主”的君主像“民之父母”一样“养民”、“教民”,这却是与现代“民主”追求的人民权益存有交叉面的,是古代“民主”积极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现代“民主”源自西方,本义是“公民自主”。它肯定每一个公民的天赋自主权,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不过“公民自主”往往以代议的方式实行,而代为反映民意的“间接民主”在实施环节会发生“议员变猪仔”的猫腻,所以对于现代西方式的“民主”也不可一味拔高。国内外历史上,曾发生过将“民主”的“民”从全体“公民”缩小到部分“人民”,从而剥夺国家中另一部分非人民的公民的“民主”权利的沉痛教训。这是值得我们记取的。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应当是对全体公民而言的“公民自主”。

    法学研究
    关于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法》的立法构想
    胡静
    2012, 29(6):  81-93. 
    摘要 ( 10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环境保护法》应当侧重污染治理,兼顾预防,预防重心是农业造成的农用地污染,并授权环保部制定管制的污染物名录,目录不含放射性物质。应当规定土壤环境保护规划、调查、标准制度,土壤污染管制区制度,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报告制度。政府应该指导和引导农民应对农用地污染。农用地以外的土壤污染的责任方应承担清理和整治责任,否则由政府负责。清理、整治目标应当考虑包括土地未来用途在内的多种因素。

    语言学研究
    试论话语的阐释模型
    熊学亮
    2012, 29(6):  94-102. 
    摘要 ( 1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话语犹如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可直接感知到的语音和文字,没入水下的部分是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对话语的解读并非是简单的文字语音解码,而是要依赖语用推理,涉及到语用者关于相关世界的假设集合, 包括期待、一般信念、文化信仰、政治理念等因素。语用者的知识也随着语言使用范围的增加而不断增长,结果是其认知语境中的假设不断地被激活、构建和变换,这种动态的语境是语用推理的根本要素。

    现代汉语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的认知解释
    罗姝
    2012, 29(6):  103-110. 
    摘要 ( 10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汉语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主要有两种语义结构,一种是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另一种是偏义复词羡余现象。这些羡余现象的表现形式不同,各自也有着不同的认知基础,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是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而偏义复词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则涉及基本等级范畴与认知域中的凸显原则。

    传播学研究
    对国内《路牌广告史》和《早期广告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勘正
    查灿长
    2012, 29(6):  111-116. 
    摘要 ( 9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路牌广告史》和《早期广告史》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出版的两本重要广告史著作,也是世界广告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典籍。但国内学界目前在世界广告史研究中涉及和阐释这两本重要著作时,还存在着诸多史证缺陷和需要商榷的史实问题。通过研究《路牌广告史》和《早期广告史》出版地和作者的国籍问题及其各自的重要学术价值,并勘正当前我国学界在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和阐释中所出现的若干问题,能够为我国方兴的广告学作出一点贡献。

    “光环幻想”与“妖魔推断” ——美国大学生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赵士林
    2012, 29(6):  117-127. 
    摘要 ( 1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研究以2007年在美国怀俄明大学的调查为基础,重点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美国大学生对中国人、中国社会及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越来越负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美国大学生对中国人的印象具有“光环幻想”的特点。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和民众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导致美国学生把中国政府推断为“妖魔”。研究同时表明,以往关于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的推断存在逻辑缺陷,美国商业媒体在对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上实际发挥了“去妖魔化”的作用。

    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王晴川
    2012, 29(6):  128-138. 
    摘要 ( 1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理论框架是:倡导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中立性;提倡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推崇职业化教育和程式化操作。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冲击和挑战。新闻专业主义需反思和回答这些问题:新闻报道的第一要务是什么,“人人都是记者”预示着记者职业会消亡吗。如何守卫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何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新闻应该是本地的还是国际的。总之,新闻专业教育应该有所改变。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获得了信息发布的权利和平台,新闻工作者不应过于专注如何拼时间、抢速度和竞相“爆料”,而应该转向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寻找新闻细节、加工海量信息、综合分析材料、引导受众思考和倡导社会公平正义。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应该更多地宣扬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和理性思考。